新闻中心
 
 

贵通集团

电话:028-85822299

 

加快推动被撤并乡镇文旅资源活化利用
    贵通人      2021/7/15 16:16:18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部署,坚持以人民需求为本,以保护传承为脉,以特色文化为魂,创先性挖掘、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被撤并乡镇文旅资源,因地制宜、上下联动、各方协同,实践探索新时代被撤并乡镇文旅资源活化利用发展路径,加快推动文旅融合、价值转化、品牌塑造,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标杆、城乡融合新典范、巴蜀文化新名片,努力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道路上创新突破、引领示范。

(一)聚焦科学引导,打造特色乡镇梯次开发新标杆

1.支持打造10个重点示范镇,壮大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的龙头力量。筛选10个文旅资源品味度高、业态可开发度高、周边协同度高的乡镇作为重点示范镇,实施重点示范镇“金名片”打造行动,集聚资源、集中政策,大力支持已有文旅龙头项目升级发展、重大产业化项目引进和高端要素导入,通过文化保护、业态植入、形貌优化等方式形成“一镇一名景、一片一人文”形态,打造高显示度、高美誉度的文旅产业地标,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高端载体和公园城市服务功能的重要承载区。

2.支持打造20个产业培育镇,壮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骨干力量。筛选20个产业本底良好、要素便捷易得、区位便利可及的乡镇作为产业培育镇,支持产业培育镇结合所在产业功能区、区(市)县产业政策以及自身基础,发挥文旅对区域品质、品牌和消费的赋能作用,积极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着力发展“产业主题+文旅”“文旅+新型消费”等新模式,形成主导产业发达、支撑功能突出、特色品牌彰显的产业发展新兴活力区。

3.着力环境优化和区域联动,打造特色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加强被撤并乡镇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村容村貌整治提升,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体系提档,不断增加文旅资源丰度、提升文旅资源等级,形成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的景观展示地。支持被撤并乡镇开放协同发展,从产业链延伸、产业服务配套需求出发,优化区域功能和空间布局,推动文旅品牌共谋共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源要素对接对流、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形成产业功能区跨越发展的重要腹地和拓展空间。

(二)聚焦挖掘活化,探索文旅资源价值转化新路径

4.推动策划规划并行,重塑美丽乡村的产业经济地理。注重高标准策划与顶层设计,对文旅资源有特色、交通条件较便利、生态环境良好的乡镇,鼓励和引进高水平的策划规划机构参与策划规划,明确发展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路径。加强与相关规划的衔接,摸清被撤并乡镇建设空间的增量与存量,把握其空间规划发展方向和规模。加强与产业功能区的融合,对位于既定产业功能区范围内的被撤并乡镇,要根据所在产业功能区的规划定位和发展需求,积极研究文旅资源利用与主导产业发展的融合问题,努力实践“特色产业+文旅”的发展路径。加强与特色镇建设的联动,科学评估被撤并乡镇文旅主题定位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共同促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5.推动文旅资源创新转化,打造特色鲜明的休闲创意经济。培育创意价值转化集群,因地制宜发展民俗艺术设计、康养体验设计等设计集群,建设更具特色的乡镇创意经济聚集地。打造创意价值转化平台,支持基于新技术、新产品、新需求的原创开发设计,加快5G布局,加速渗透年轻化、大众化消费市场。聚集创意价值转化团队,汇聚一流创意企业、设计团队(人才)和创意资本,组建乡镇文化创意商会协会、创意联盟等社会组织,策划打造集创新创意设计、创意产品展示交流、乡村文化传播与展示等为一体的乡镇创意生态。

6.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培育商气兴旺的跨界产业。以产业成势为导向,打造若干特质鲜明、优势突出、功能复合、示范带动的“文旅+特色产业”融合发展集聚区,构建以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为主体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以文旅项目为导向,整合资源,加强策划包装,面向社会进行推介,努力招大引强。以市场主体为导向,大力培育多元化市场化投资运营企业,发挥政策引领、开发商运作、创新企业赋能的作用,通过招标采购、合约出租等形式,引导各类主体参与投建运管。以全域激活为导向,积极培育新业态新产品,打造一批有川西乡村特色的主题旅游目的地、A级林盘景区、夜间消费场景和精品民宿;支持建设旅游风情小镇、民俗文化村等形态,形成多领域、多类型、广覆盖的乡镇文旅载体群落,营造适宜跨界新业态成长的发展环境。

三)聚焦融合共生,构建“人城产”文旅发展新范式

7.保护历史文脉和生态肌理,营造灵气充沛的“人文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面挖掘和梳理被撤并乡镇川菜、剪纸、乡土戏剧等非物质文化资源,鼓励乡镇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制订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针对性抢救保护。加强传统文化依存场所和载体保护,支持和鼓励居民按照传统习俗开展文化活动,优化梳理乡镇空间形态,创新诠释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加强自然资源本底保护,积极开展水体、植被、田园等村落环境的生态修复治理,再现“田成方、林成簇、水成网”大地自然格局。

8.增强事业发展机会供给,营造才气满溢的“人才圈”。依托成都市“人才新政2.0版”,聚焦乡镇文旅资源活化利用的“薄弱缺”环节,重点引进名家大师、头部网红、专业投资人等群体。大力实施乡村人才培育集聚工程,制定返乡农民工、年轻大学生等重点群体专门支持计划,重点引进规划、文旅、营销等创新团队。支持乡镇联合产业功能区、高校和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共设专业课程和实践项目,实施厨师进乡村旅游集聚区等培训活动,“订单式”培养乡村文化旅游应用型人才。试点建立本土人才实训基地,鼓励乡镇居民深入参与资源活化工作,培养根植性强、支撑性强、技能对口的实用人才。创新人才扶持机制,鼓励人才带团队、带资金、带项目在乡镇创新创业,开展文旅资源创造性活化开发。

9.打造宜游宜业宜居环境,营造人气汇聚的“生活圈”。积极响应游客对优质体验的诉求,策划提供川西田园体验服务和产品,构建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旅居服务产业链,全面提升休闲游、度假游服务品质和接待水平。积极响应创业群体对生活质感的需求,加强高端化精品化生活服务植入,支持建设创新创业“社区(村落)微孵化中心”,打造公园里的创新创业家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到资源盘活、产业功能区建设、特色镇和川西林盘打造中来。积极响应本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促进优质文化、教育、医疗资源向发展薄弱地区辐射,加快完善社区(村落)“15分钟便捷服务圈”,打造健康和谐优美的社区(村落)环境。

10.完善智慧文旅基础设施,营造融合赋能的“设施圈”。完善智慧文旅新型基础设施,促进5G网络、充电桩等设施对重点示范镇和产业培育镇全覆盖,推动成都文旅大数据中心对重点景区的自动采集和智慧化管理,实现连接增速、感知增智、运营增能。完善品质文旅公共配套服务,鼓励制定旅游服务品质规范,增补购物中心、旅游服务点、文化景观小品等配套设施,实现拓展新场景、提振新消费。完善舒心文旅公共设施,推进乡村道路设施旅游化,增设旅游导识系统、旅游厕所,加强天府绿道向重点示范镇和产业培育镇延伸覆盖。

(四)聚焦提质增效,凝练天府文化品牌塑造新内涵

11.推动文旅资源内涵化开发,打造更具地方韵的品牌价值。建设被撤并乡镇文化旅游品牌体系,挖掘山水生态、独特文化等资源要素,推动重点乡镇创建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文创产业示范园区等文旅品牌。建设乡镇文化品牌开发体系,建立全市被撤并乡镇文旅资源IP开发数字地图和重点项目库,提升文旅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建立乡镇文化形象标识体系,促进隐形文化显性化,打造非遗文化风情展示、田园乡村创新示范等形象标识工程,推动丰富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可读、可视、可感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

12.推动文旅资源标志性呈现,打造更具辨识度的IP生态。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乡镇文旅资源,提炼和开发天府文化符号,培育并认定一批地方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综合带动力大、市场前景好、消费者评价高的文旅融合IP示范项目。丰富乡镇特色文旅活动,鼓励重点文旅运营商等社会力量引进和举办乡村风情美食节等品牌活动,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强化乡镇文旅营销推广能力,建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渠道相结合的全媒体信息传播机制,实现信息化、大数据、精准化的全媒体推广。

13.推动文旅资源区域化联动,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品牌体系。以巴蜀文化走廊建设为契机,共建成渝和成德眉资地区乡镇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推动乡镇文化旅游数据互通、公共服务共享、交通网络共建,促进品牌体系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以重点景区为节点,进一步完善交通体系,强化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的连接。抢抓国家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争取相关资金和政策支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蓉欧+”等国际化战略,设计开发彰显乡镇文化的拳头产品,支持乡镇文旅机构参与知名的国际产业联盟或组织,参与国家级、省级等知名文旅品牌活动。

 

   
 

 

      关于贵通网站申明联系我们
  Copyright(c)2006 四川贵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110049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