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贵通集团

电话:028-85822299

 

业界话题:《蜗居》中的房子
    贵通人      2009/12/14 10:42:35
 

关键字一:啃老

剧情:

  当苏淳告诉海萍自己的妈妈可以借给他们6万买房子时,海萍欣喜万分,难得亲昵地搂着苏淳的脖子说,“咱妈真厉害,关键时候还是要看老同志的。”苏淳心想:有钱能使鬼推磨 这话一点不假,4万还是“我妈”,6万就成了“咱妈”了!幸好这钱拿回来了,否则估计你嘴里就是他妈了!

现实投射:

  在前不久社科院发布《住宅绿皮书》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北京房价高的离谱,两个小青年买房,双方父母掏钱,爷爷奶奶掏钱,是6个家庭支持一个小家庭买房子,这样就扭曲了支付能力和价格。这个经济学叫第三者买单,相当于公款消费。这个问题很严峻,实际是把三代人一生的积蓄都买房。
  为什么处于适婚的70后与80后有如此蓬勃的购房力,姚景源的话可谓一语中的。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80后,基本处于适婚年龄或刚组织小家庭,收入不高却普遍面临买房难题,当工资越来越追不不上涨的上房价,寻找家长的资助成为最重要、当然也是最便捷的办法之一。买房的困境必然出现“啃老族”,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在房子面前,更多的年轻人无力挣扎。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一项调查显示,有62.27%的年轻人购房首付需父母资助,其中10.67%的购房者首付款完全由父母承担,有51.60%的人首付得到父母一定资助。

关键字二:疯狂的房价

剧情:

  苏淳:“听说了吗,以前流行321,现在流行643了,市区、周边和郊区的房子分别是3万,2万和1万,现在市区、周边和郊区的房子是6万、4万和3万。”

  海萍:“我们刚到江州的时候,紫园的那套连排别墅多少钱呢,48万,我计算了一下,我们在这座城市里,不吃不喝,要买下它需要20年,现在呢,才几年啊,需要我们不吃不喝50年啊,再不买房,我们永远都不能买房了。”


现实投射:

  从住房商品化改革以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房价经历了一个长长的上升通道,除了2008年因为金融危机而有所回落以外,基本保持了一根上升的阳线。
  房价年年上涨,年年平抑房价而不得其所,房价还是如脱缰的野马一般,一路疯涨。在新一代的观念里,房子已经在潜意识中变成了生存的必需品,相对于蓬勃的买房需求,房子总体而言,依然还是“卖方”市场,供不应求必然导致价格上涨,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反映,同时,中国经济的持续向好、土地价格的不断上涨、抵御通货膨胀、保值增值等,也是房价上涨的因素。
  对于房产这种具有投资价值的大额消费品,“买涨不买跌”这一规律对于绝大部分购房人都适用,在房价何时涨停只有天知地知的情况下,今天能够买两室一厅一卫的钱,说不定明天就只够买一卫了,手中的钱在不断地贬值,购房者只能忍痛割肉,用明天的幸福为今天的生存埋单。
  而在2009年的另一个特殊原因在于,2008年的市场低迷导致开发投资降低,造成新房供应量不足,加之一些开发商捂盘惜售,人为加剧供需失衡的状态,这也使得买方市场的恐慌气氛更加浓厚,助长了房价的新一轮上扬。

关键字三:恐慌性买房

剧情:
  苏淳:“你身边所有的人都在讨论房子,都在炒作房子,都在囤积房子,你要是没有一套房子啊,你就会觉得被边缘化了,你就忽然有一种恐惧感。”

  海萍:“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房子,以前是我们选房子,再不下手的话,就是房子选我们了。”

现实投射:

  《蜗居》中主人公来源于内心深处的那种恐慌,其实很容易在现实的楼市中找到依稀的影子。
  在不断上扬的房价以及“房贷优惠”即将到期的暗示下,原本持币待购的刚性需求和投资需求已经按捺不住心中的恐慌。,纷纷提前入市抢房,这种心态在楼市迅速弥漫开来,而形成一种流行,那就是恐慌。与人们慌到看房、慌到买房,把各个区位的售楼处挤得水泄不通。
  对于购房者的恐慌性购房,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分析认为:“去年10月央行和财政部的救市措施,以及12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131号文,减免税收和房贷优惠的出发点都是刺激自住需求,所以真正的自住需求,尤其首次置业的中低档住宅需求者,这个政策将会延续,购房者的需求将真正成为今后政策的主导,所以购房者实际上没必要产生恐慌心理。”

关键字四:房奴

剧情:

  海萍:“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三四百,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

  苏淳:“哪个发达国家的人不是负资产?越是有钱人,负得越多。你有能力负,就有信用。一点不负的,在社会上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你不要搞错了,银行让你负,是看得起你,是相信你的能力。你想负还得有点本事才行。”

现实投射:

  每个人都想有个家,但是飙升不下的房价让很多人成为“房奴”或在努力通往“房奴”的路上。海萍、海藻姐妹就是“写字楼里拥有1平方米隔间、月月还房贷、出门坐公交、中午吃盒饭”的那种人。为了给姐姐凑齐首付,让海萍一家三口在这个城市有一个小小的蜗居,海藻离开了深爱自己的男友小贝,做了有权有势的宋思明的“小三”。《蜗居》中爱情、房子难以抉择的痛,体现在众多房奴的生活中。她们不是没有爱情,只是爱情已被房子压得苟延残喘……
  媒体和经济学专家一直在呼吁:家庭月负债还款额超过家庭月收入50%以上的家庭,此类家庭因为负债率较高,已经影响了家庭生活的正常品质。按照国际通行的看法,月收入的1/3是房贷按揭的一条警戒线,越过此警戒线,将出现较大的还贷风险,并可能影响生活质量。以国内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住房消费支出超过家庭收入比重的30%就存在着过度负担。有关调查显示,目前约31%的购房者月供占到月收入的50%以上,已超过国际上公认的住房消费警戒线。
  冯仑有句名言:你让大学才毕业的年轻人就去买房,这无异于让幼儿园的小男孩找媳妇,如果不理性消费,买不起房的去买房,买不起大的去买大的,成为“房奴”那是活该啊。

剧情:
  海萍:“男人若真爱一个女人,别净玩儿虚的,你爱这个女人,第一个要给的,既不是你的心,也不是你的身体,一是拍上一摞票子,让女人不必担心未来,二是奉上一幢房子,至少在拥有不了男人的时候,心失落了,身体还有着落。”

  海萍:“我能上哪儿啊!我就算想离婚,连个落脚处都没有。再怎么恨,我也只有那一个地方去。

  海萍神色黯然地回到家。一眼看到苏淳抽烟,火冒三丈:“我贴心贴肺地补贴家,你倒好!还在这里有闲钱抽烟!我这里吃糠咽菜,你那里烧钱!你到底有没有良心啊!有你那个烟钱省下来,我们也不必天天吃面条了!我告诉你,你马上给我戒掉!我不想再看到你糟蹋钱!”

  为了买房子,海萍连1块钱也不放过:“1块钱不是钱啊!你一个月能有几个1块被糟蹋?你这一辈子又糟蹋了多少钱?你抽一辈子烟就烧掉我半套房子!这丢1块那丢1块,你说!你能干得了什么?”

现实投射:
   
  《蜗居》中最让人揪心的,也是最抓住观众眼球的是什么?就是房子与爱情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为了能在上海买一套房子,海萍和丈夫苏淳开始不断地争吵,海萍只要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大骂苏淳窝囊,把一切都归结于丈夫没能力,没本事买房子,两人的婚姻陷入僵局。妹妹海藻为了帮助姐姐买房子,放弃了爱她的男友,选择做市长秘书的情妇,毕竟他能力通天,能帮她解决一切问题……
  可以说,房子与爱情的关系,从第一集开始,就成为剧中两对主要人物:海藻与宋思明、海萍与苏淳所有故事的核心点。
  而在现实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为了爱情,加入买房的队伍,却越来越多的人不快乐,一个人的一辈子或者是三代人的一辈子,谋一个挡风遮雨的窝,这样的买房还等于幸福吗? 居住原该平常的事,可如今已不平常了,安居方能乐业,如今“居住”成了大问题。房子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价格问题,于某一族群人来说,已经影响到生活,家庭的情感关系正被残酷地撕裂扭曲,正疼着,到了骨髓。

真实案例:

买房,节衣缩食

  这是一位在看了《蜗居》以后,受到刺激的美女在博客上给自己的宣战书:

  1、扔掉除口红外的所有化妆品,一年用来买化妆品的钱省下来也可以买它半个平米的房。
  2、扔掉高跟鞋,改穿布鞋,每天早晨必须步行上班。
  3、买路边最便宜的包子,虽说要省钱,但早餐万万省不得。
  4、每天八点五十分,准时到公司,可拿到200块的全勤奖!
  5、中午十二点,只要不是自己掏腰包,就勇敢地凑进去。
  6、在八点后去超市,抢购打折的食品,做晚饭,少搁油,少放肉,多放菜。
  7、尽量不开电视多睡觉。
  8、三年内,争取凑够首付,贷款买房,把爸妈接来同住。然后,然后找个男人把自己嫁了!

 

   
 

 

      关于贵通网站申明联系我们
  Copyright(c)2006 四川贵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11004959号-1